這是一片200米餘寬的江面,岸邊兩條蜿蜒而上的寬闊柏油馬路連接著臨江的狹窄公路。凜冽的冬日寒風裡,一排排的摩托車和大小貨車靜靜地停在江邊,它們正等待一艘渡輪。
  這裡是北碚三聖碼頭。在冬日里,我們從渝中區驅車一個多小時趕到這裡,是要為你講述我市主城最後一個車渡航線——北碚三土(北碚三聖—水土鎮)車渡航線。
  雖然昔日繁忙的擺渡場面已不復存在,但這個車渡碼頭,仍每天承載著兩岸交通樞紐的重要任務。汽笛長鳴,落寞的車渡向我們駛來。
  最後的車渡
  如今一小時一班免費開行
  昨天上午10點30分,北碚區三聖碼頭,從公路下到碼頭的坡道上,停著不少麵包車和摩托車,他們正等著對岸土沱碼頭的渡船將他們渡過嘉陵江。
  “這船現在是整點運行,1個小時一班,在這邊裝了馬上又過去。”在三聖碼頭等船的馬毅說,他家住北碚三聖村,他常騎著摩托坐渡輪過江,到對面水土鎮走親戚,特別是從去年開始,這條主城最後的車渡航線免費了,自己更是把這裡當成了主要的過江方式。
  10點30分,江對面的渡輪緩緩離開碼頭開來,快抵岸時,巨大的汽笛聲在江面迴響。
  幾分鐘後,船尾的跳板搭上了碼頭,船上的車輛依次駛下,等在岸邊的車再依次開上船。上船的車不多,摩托車是絕對的主體,它們總是第一批轟著油門衝上渡輪,隨後,小轎車和大卡車才依次開上甲板。
  可上船的車輛並沒想象中的多,船甲板上一半都空著。待車輛都停穩後,汽笛再次鳴響,渡輪又“突突突”地開往對面土沱碼頭。
  曾經的輝煌
  公交車也要排隊等著過江
  渡輪的駕駛艙位於提供動力的拖輪二層之上,駕駛艙內1米餘高的巨大紅色船舵最為顯眼。56歲的船長劉平,一邊專註地盯著江面一邊轉動著手中的舵盤。
  “30多年了,從水手當到船長,我和這艘渡輪已經打了一輩子的交道。”劉平回憶起渡輪的輝煌時,語速突然加快,“那時不得了,等渡輪的車要從江邊排上幾百米長,不止是私車,就連公交汽車也在這裡等渡輪。”而那時,渡輪並不是一個小時一班,而是不停地來回往複在這個江面上。
  “1985T400332”是這艘渡輪的名字,它分為拖船和車駁兩部分,拖船長25米,寬5.4米,而車駁長50餘米,寬十餘米,可以同時停下三排東風卡車。劉平說,渡船的核載是12輛東風卡車。
  在劉平眼中,這艘船已是江面上的“老人家”了,“現在的新船哪裡還有再用這麼大的手工舵盤的,早就換成電動的了。”劉平說。
  當年的回憶
  冬天下江挖泥方便船停靠
  憶及自己年輕時,劉平又陷入了沉默,許久之後,他淡淡地說,當年的渡船跳板,不是靠電動絞盤拉上放下,而是全靠手工。“當年當水手,一個主要工作就是拉放跳板,兩個人,要靠手工絞盤操作三四噸重的跳板。”
  當年,要開渡首先就必須從疏通河道和修理受損船舶開始著手。
  冬天枯水季節,海棠溪碼頭河灘大、水位低,船舶無法停靠,車渡工人發揚著“不怕冷”的精神下到水裡,挖出了2米深的水域供渡船停靠。
  8月的重慶,烈日炎炎,洪水退去後淤泥堆積在碼頭上,以致過河的車輛無法通行,工人們又拿起手中的鐵鍬、水桶,赤膊下水,鏟除泥沙,清洗碼頭,恢復渡運。
  一些受損船舶也成為攻堅的一大重點。富有經驗的老船工們,面對年輕工人,手把手傳幫帶,為日後的傳承有序,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  當年江水邊,赤膊上陣的年輕小伙子,如今大多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,他們回憶起當年的場景,依然津津樂道。
  不舍的告別
  大橋通時或是車渡消失時
  三土車渡從1960年開行至今,已有54年曆史。雖然每天依靠渡輪過江的車輛並不多,但除了洪水期,它仍然一天不停地來回於這片江面之上。
  “如果不通過車渡過江,車輛必須繞行十幾公里,從北碚朝陽大橋渡過這片江面,因此,雖然一個小時才一班船,仍有不少車主選擇通過輪渡快速節省地渡江。”三土隊隊長張國祥說。
  可隨著一座座跨江大橋的建成完工,車渡的歷史使命也在逐漸結束。張國祥說,在他看來,三土車渡的未來,也極有可能和主城的其它車渡一樣,消失在江面之上。而它告別的時間,就是在附近的水土嘉陵江大橋完工通車之際。
  有沒有不舍?對此,劉平和張國祥都沉默了,他們與車渡打了一輩子交道,可真要告別,卻總是一件讓他們沒有興頭再繼續聊下去的事情。
  重慶城
  那些曾經的
  車渡航線
  昨天,重慶市車渡管理站工作人員,為我們揭開了重慶車渡持續近80年的故事。
  儲奇門海棠溪車渡
  1935年,為銜接川黔公路與重慶市中心的交通運輸正式建造並投用,成為長江重慶段首個汽車渡口。
  1980年,長江公路大橋建成,儲奇門海棠溪車渡停運。
  婁溪溝車渡碼頭
  1937年,為防備日本軍機對重慶交通運輸道路的大轟炸,國民政府又在川黔公路的七公里處修建了婁溪溝車渡碼頭。
  石門車渡
  1941年,為銜接沙磁路與成渝公路,石門車渡正式運營。這是解放前重慶城修建的第三個車渡,位於沙坪壩與江北盤溪的嘉陵江上。
  1966年,嘉陵江大橋通車,位於橋下的石門車渡一度撤除,後在市民的強烈呼籲中才恢復運營。
  李家沱九龍坡車渡
  1954年,正式運營,成為川黔公路上的重要渡口。
  1997年,李家沱大橋建成通車,李家沱九龍坡渡口停運。
  三聖水土車渡
  1960年,銜接北碚施家梁與水土鎮的三聖水土車渡正式運營。
  如今,除三聖水土車渡仍作為公益性交通渡運外,其餘渡口均作為戰備公路渡口保留下來。
  北碚黃桷樹渡口
  1969年,北碚朝陽吊橋通車,北碚黃桷樹渡口停運。
  菜園壩銅元局車渡
  1969年,為了滿足蘇家壩油庫及南岸水泥廠與軍工企業的建設需要,菜園壩銅元局車渡正式開渡。
  1980年,長江公路大橋建成,菜園壩銅元局車渡停運。
  魚洞弔二嘴車渡
  1971年,茄子溪火車站順應工礦企業的發展,運量激增。魚洞弔二嘴車渡正式開始營運。
  2008年,魚洞長江大橋建成通車,魚洞弔二嘴渡口停運。
  重慶,一座多山的城市,“上有萬仞山,下有千丈水”。
  1980年7月,重慶主城長江上第一座跨江公路大橋——重慶長江大橋正式通車。從此以後,一座座跨江大橋飛架南北,天塹變通途。
  在跨江大橋未修之前,江兩邊的民生物資、軍用戰備的運輸所需,孕育了“車渡”這一極富特色的交通工具,被重慶人親切地稱作:活的橋梁。  (原標題:56歲船長堅守主城最後的車渡 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s46mspj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